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

教师的表情是一所学校的名片
发布时间:2018/6/8 0:00:00 已阅读:297 次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列表

【 教育十八拍专栏栏主:李茂 】
学校创新研究者和咨询顾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多年教育媒体与译介经历,研究领域包括教育哲学、教育设计、学校变革、课程研发、教师成长等
著作(译著):
《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8位美国当代名师的精神档案》
《每个孩子都爱学:美国KIPP学校的奇迹》
《今天怎样管学生:西方优秀教师的教育艺术》
《可复制的教育创新——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

  表情
  一位教师朋友和我聊天时说,她被她的女儿尊称为“戏精”——前一刻正在和颜悦色地对她班里的学生说话,转过身来对女儿却是“劈头盖脸”,比川剧的变脸还厉害。那时候她的女儿在她任教的小学上学,经常享受这种待遇。
  这位朋友其实是非常优秀的班主任,她从来没有对学生发过火,带的班是出了名的好。她只是轻度“选择性瞬时脾气不良症”患者(此处有“微笑”表情)。我们在学校经常看到的一幕恰恰相反,前一刻还在跟同事正常说事儿,转身就能“恶狠狠”地对学生说:“xxx,你在干嘛呢!”
  不少人都说过,看一所学校好不好,一堂课好不好,就看学生的表情。这话一度感动了很多人。但我们也知道,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其实很难捉摸,要从孩子的表情中读懂孩子的内心,并非易事。单从孩子的表情来进行判断,恐怕也有失客观。对孩子的很多误解,很多“我以为他/她没事了”,“我以为他/她理解了”……,都是从错误解读孩子的表情开始的。
  而解读一所学校或课堂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源”,那就是教师及每个教职员工的表情。或许成年人更会“装”,但成年人的“装”(或“不装”)成年人都懂,不像儿童的表情,即便没装也不一定懂。
  所以,或许更具有“指示剂”作用的,是教师的表情。一所学校好不好,写在孩子们的脸上,也写在教师的脸上。是关爱多一些,还是距离感多一些,是焦虑紧张多一些,压力大一些,还是更舒心一些,更有干劲一些,是能够从教师的面部表情看出来的。教师的表情或许更是一所学校的名片。

  反馈
  很多学校都有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学生对教师进行反馈,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问卷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但一所学校如果过度依赖问卷,恐怕会出大问题。
  我们都说要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家”,还要让教师“以校为家”。什么是“家”?家就是“有话就可以说”的地方,沟通交流的成本降到最低。问卷无非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家里的沟通为什么不需要问卷?没错,因为人少。但人少不一定就有沟通。还因为家里的人天天在一起,相互都了解、理解,可以及时沟通。
  如果我们过度依赖于问卷调查的结果,而不是日常的互动沟通,那问卷提供的信息即便准确,那也已经晚了。
  我们不是要办一所大家都相互理解,沟通顺畅,形成合力的学校吗?我们是不是应该把重点放在加强和支持教师和学生的顺畅沟通,教师和领导干部的顺畅沟通上呢?
  是教师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某个学生原来这么长时间对他的课有意见好呢?还是我们建立起有效的机制,让学生(及家长)能够信任教师,通过日常途径及时向教师有效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并和教师一起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好呢?
  是我们的领导干部每学期在电脑前查看冷冰冰的统计数据,发现某老师“出了问题”好呢?还是干部们平时就跟老师们摸爬滚打在一起,有问题及时发现,共同面对,合力解决好呢?
  不是说调查问卷就不做了,而是有必要在一个更大的框架下重新定位学生对教师的调查问卷。这个框架就是基于充分信任与问题解决的,一套支持性而非评价性的信息反馈系统。我们要思考,在一个更大的信息源系统及互动-反馈-改进系统中,哪些信息最需要,且最合适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提供?

  合适
   “一个教育系统的质量,好不过其教师的质量”,这最早来自麦肯锡11年前对全世界教育质量最高的教育系统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麦肯锡2007年9月的报告《世界上最高质量的学校系统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得出的另外两条重要结论是:
  1.提高教育质量的唯一路径是改进教学;
  2.实现教育普遍的高质量,必须要有机制确保学校向每个孩子提供高质量的教学。
  报告还总结出了在OECD(经合组织)的PISA测试中表现最好的教育系统最重要的三条经验:
  1.让合适的人成为教师;
  2.把他们培养成有效的教学者;
  3.确保教育系统能够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教学。
  麦肯锡的研究还显示,在招募具有优异学业背景的年轻人做教师方面,美国远远落后于像芬兰、新加坡、韩国这样的高成就国家。这些国家的教师百分之百是从学业成绩排名前三分之一的学生中进行招募。而在美国,不到四分之一的新教师来自排名前三分之一的学生。
  在教育成就最高的国家,新教师的标准认定是一件国家大事。除了学历要求之外,哪些是做教师“合适的人”也是各国在探索的一道难题。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大有取代任何职业从业者的背景下,对什么样的人“适合”做教师的思考,必须带有一种不可回避的前瞻性。
  2017年BBC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 Michael Osborne 和 Carl Frey 的数据体系分析了365种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其中教师行业幸运地属于被淘汰率最低之列。报告指出,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类技能要求,那么,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
  1.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
  2.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
  3.创意和审美。
  这或许暗示出了未来教师最重要的特征——恰恰不是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因为这个能力是最容易获得的,尤其对于年轻人。
  来源 《未来教育家》2018年第4期
  责任编辑 胜利


湖南省民办教育协会网站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07023号-1
湖南中虎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八一路417号

0731-82561769 / 84411848